
張洋2005年從部隊轉業,到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期間,被任命為吉林省防疫隊流調組組長,參與抗震救災工作,并火線入黨。張洋曾經參與過甲流、禽流感等多次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在2019年榮獲了吉林省醫德標兵稱號,是衛生應急工作的中堅。
3月12日,伊通滿族自治縣發生疫情后,張洋當天夜里趕赴伊通疾控中心。在路上,他詳細了解伊通疫情的發生和變化,并立即在梨樹和雙遼各抽調2名流調隊員,當夜支援伊通。當晚10點到達伊通疾控中心,迅速進入工作模式。
張洋對中心的流調隊員開始篩選,組織一支強有力的流調專班,隨后組建了數據組、信息排查組、隔離管控組和核酸檢測上報組。通過三天三夜梳理流調報告、疫情分析、研判傳播鏈及感染源討論,基本鎖定了感染來源,對控制疫情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工作任務逐漸加重,以前由2-3人開展的流調任務,在3月15日全部停止,所有隊員全員上線,每人手里需要流調至少3人。為全面掌控伊通新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學相關信息,最大限度發現和管理傳染源,堅決阻斷疫情傳播,張洋按照伊通疫情防控指揮部的要求,將所有確診患者、無癥狀感染者和初篩陽性患者進行追蹤管理,追查其密接、次密接,做到應隔盡隔、應收盡收、應檢盡檢。張洋帶領所有隊員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囑咐大家再亂再忙,都不能疏忽防護安全和工作流程,每組隊員出發前,他都要親自檢查隊員的防護裝備是否穿戴合理,千叮嚀萬囑咐他們一定要注意安全。
通宵熬夜,冷飯泡面早已成工作常態。在疫情防控形勢最嚴峻的時期,張洋連續多日帶領隊員未曾回到休息處,夜以繼日進行奮戰。
初心所系,使命所在。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張洋用實際行動踐行疾控人“健康衛士”的承諾,他和他的流調隊面對疫情,逆流而上,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