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吹綠草,布谷勸春耕。當前既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期,也正值備耕春播時節。雙遼市在集中力量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早啟動、早部署,搶抓有利時機啟動農業生產工作,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農業生產工作增加“元氣”,力爭打好春季農業生產這場關鍵仗。
打好“解難牌”
疏通堵點提動力
“我現在回來10多天了,村書記怕我們耽誤農時,派村里人員幫我們先扣的大棚,現在我解除隔離已經開始干農活,秧苗都育出一大半了。”……遼南街張家村村民劉鳳玲是最早一批返鄉春耕人員,已經度過健康監測期。雖然村里已經為她家育苗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但她自己也全力搶時間、趕進度,確保不誤農時。
為解決滯留域外農民返鄉春耕難題,雙遼市在堅持“應返盡返、應管盡管”的前提下,為春耕返鄉人員開辟綠色通道。針對滯留域外農民,由公安、交通、衛健、農業農村等部門組成工作專班,對擬返鄉人員開展全面摸排,并采取“點對點”閉環集中接返等方式,迅速有效開展了農民返鄉春耕工作。
隨著搭載著第五批20名返鄉春耕人員的車輛駛入雙遼東高速口,雙遼市已接返春耕農民242名,并嚴格實施專人動態管理機制,確保防疫春耕兩不誤。
打好“暖心牌”
服務指導強基礎
“要根據地力選擇種植品種,確定種植密度。特別是河套地區開展寬窄行種植模式,種植密度最低要保證7萬株左右,沙坨、平洼地建議每公頃6.5萬到7萬株之間。”雙遼市高級農藝師張建華正以“云培訓”方式給村民進行種植技術培訓。
疫情之下,雙遼市積極探索“云培訓”服務模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微信技術指導交流群及“12316”專家咨詢服務平臺等“線上”方式開展農業生產科技服務,及時為農民想點子、出思路、支實招,為高標準、高質量抓好春耕生產工作爭取了主動權。
目前,全市已成立8個科技服務專家組與鄉鎮(街)、村、基地進行包保對接,開展線上服務指導。累計舉辦線上培訓234班次,開辦電視講座7期,培訓高素質農民1000人,普通農民2.8萬人次,農技人員710人次。
“只要發微信或打電話,技術人員很快就會在群里幫著解答,咱們都不需要出門就能學到‘真經’。”新立鄉村民郭志剛在微信群咨詢了水稻秧苗生長期問題后說道。線上培訓為農民春耕備耕“把脈問診”,切實實現了疫情防控與農民培訓工作“齊步走”。
打好“先手牌”
犁田播種搶農時
雙山鎮玉尺村種植大戶徐威共種植了20公頃玉米,去年采用免耕播種的方式取得了大豐收,每公頃產量達到1.15萬公斤以上,今年他再一次抓住有利農時率先播種。雙遼市搶抓有利農時,迅速組織廣大農民搶墑播種,啟開了今年全市春耕大田播種“第一犁”。
為確保今年糧食生產取得良好開局,雙遼市在慎終如始筑牢疫情防線的同時,積極做好備耕春耕工作。提早謀劃、提早落實,成立春耕生產領導小組,設立5個工作專班,組建市、鄉、村三級春耕生產集中突擊隊。同時,全市各涉農部門統籌發力,農機檢修搶先抓早,種子化肥入戶及時,備耕資金足額到位,全市共發放補貼資金3288萬元,惠及農戶67043戶,有效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兩線作戰,并肩推進。今年,全市農作物計劃播種面積18.69萬公頃,截至目前,全市小麥播種和水稻育苗工作已全面完成,玉米大田播種按照“分類指導、梯次推進”的原則正有序推進。
良田為基,良種播下,良機跟上,良技用上,雙遼全市上下正鉚足干勁在田間地頭書寫著豐收的“序言”,一個關于豐收的美好夢想,正在雙遼大地播種醞釀。